黄河,文明从这里发祥,人们在这里繁衍,城市由这里崛起。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黄河却成为城市发展的羁绊,“南山北河”的地理环境,把我市以黄河为界一分为二,两岸人民生活差距拉大,济阳县、商河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很难真正融入省会城市。于是,把黄河建成“城中河”,成为两岸济南人的共同心愿,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之举。
“北跨”莫变“北待”
由于多年来黄河两岸发展缺少合理规划,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开发建设的最大阻力。
2003年,山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通过的省会济南总体框架规划,确定我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十字方针,新蓝图描绘了一个充分体现悠久历史文化、独特自然景观和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新泉城。然而,至今该方针确定已十余年,“北跨”成了济南市民望眼欲穿的“北待”难题。
根据产业转移、行政转移和城市转移三大进程,配套设施推进缓慢、商业综合体建设、旅游风景区建设等问题迫在眉睫。济南黄河大桥1982年建成通车,设计载荷仅30吨,至今已通行33年,大量货运车辆因载重超限、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收费过高等问题,通行受到严重限制,直接影响到黄河以北物流业以及综合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黄河大桥通行受限,直接造成大桥南北104国道和大桥路、二环东路等交通干线严重压车现象,上下班高峰期以及节假日期间车辆拥堵尤其严重,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济南“北大门”形象和城市“北跨”进程。
此外,据黄河河务部门反映,有些居民将滩区内的一些湖泊、永久性河流改成了水产养殖场,输水河变成库塘,不仅造成了天然湿地的大面积消失,破坏了天然的湿地生态系统,更对我市引黄工程造成很多不利影响。
“城市过河”问题基本类似,但全国各地也不乏跨河发展的城市,如武汉三镇、杭州新城、兰州新城都是成功范例,具体项目还包括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以前为鉴,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将使以上阻力变为动力,让“城中河”开发快马加鞭。
建全市最大海绵体
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部门多次考察,“依托黄河打造北部生态湿地”的计划最为可行。
目前,开发黄河已兼备“天时、地理、人和”优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扩大湿地面积,这为建设和保护黄河湿地指明了方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有关人士认为,只要不影响河道行洪和堤防安全,支持各地利用黄河滩区建设生态湿地。因此,从政策层面看,建设黄河湿地没有政策上的阻碍,完全可放手大干。此外,黄河济南段湿地面积约8000公顷,这些自然形成或人工建成的湿地是我市宝贵的资源财富,黄河大桥重建后,将具备更大交通承载能力,通过“聚人气、引财气”打造北部景观带和总部型商业区形成的基础条件。我市被确定为水利部第一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建设黄河湿地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更加有利,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对生态建设也表现出十分高涨的热情。
充分发掘现有资源
在今年济南市两会上,很多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也纷纷为“北跨”和“城中河”建设建言献策。以打造“城中河”和“景观河”为目标,建议多渠道打造黄河沿线经济产业带和黄河景观群,推动济南城市经济发展。
在黄河岸边生活了60年的市人大代表、盖世集团董事长盖守群认为,黄河大桥面临大限,进行重修和管理非常必要,使之向北与104国道拓宽改造工程对接,向南与二环东路高架对接,设立货车通行专用车道与小型车专用车道等多车道。“大桥重建,不仅带动人流、物流、商流的扩大,更建设一座两岸人民的‘连心桥’。”盖守群说,“城中河”的开发让市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大桥的重建也突破了南北融合的瓶颈。
此外,他还建议,开发建设首先要解决黄河济南段淤背区开发利用问题,如将淤背区用来开发建设黄河母亲河公园,一方面拥有黄河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另一方面省去征地环节,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为政府节约大量建设资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又丰收。
以沿黄村庄历城区华山街道盖家沟村为例,为造福于民、服务社会,该村投资建设了一个小型公益性的黄河母亲河公园,受到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广泛赞誉和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市政府可充分利用该资源,与盖家沟村联合建设母亲河公园,打造黄河历史文化博物馆,构建黄河文化走廊,把黄河济南段建成充分展示黄河文化、母亲文化、齐鲁文化,集吃、喝、玩、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我市北部最大的综合性高档休闲娱乐综合体,缔造一颗璀璨的黄河明珠。
(济南日报记者 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