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新闻联播》的内容前十分钟总是国家领导人都很忙,中间十分钟是人民生活很幸福,最后十分钟国是外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甚至有网友调侃,希望生活在《新闻联播》里。
今年的“十一”长假,央视出乎意料的播出了《你幸福吗》专题街采节目,并在新闻频道连续播放9天,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引起广泛热议;随后,《我的父亲母亲》系列节目也在重阳节期间陆续播出,在引发观众强烈感动的同时,或许也有一丝的不解与疑惑。因为节目中被采访者的回答,并非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千篇一律。除了多数“挺幸福的”回答外(且不说是否是因为迫于面对镜头等外界压力而“被幸福”),留给我们印象更深的或许是那些“不幸福”或者无厘头方式的回答。在被问及“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时,一位带着孩子以擦鞋为生的中年妇女无言以对;郑州街头68岁的卖煎饼老太自称“两个小孙子都是聋哑”,因而“希望全部破灭”;一位80岁的老奶奶感叹“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而那位回答“我姓曾”的“曾大爷”和接受采访时正在捡矿泉水瓶的老大爷,甚至因为他们的“神回复”而爆红网络。而此类回答,在之前“人民生活都很幸福”的央视节目里,是否能够播出都是难以想象的。这些“不合常规”甚至让人“大跌眼镜”的采访和回答出现在央视节目甚至是《新闻联播》中,是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怎样的信息?
曾几何时,我们将个体视为一颗颗“螺丝钉”和建设社会主义大厦的一砖一瓦,“我们是社会主义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个体的选择与感受完全被忽视,更别提个体被尊重甚至幸福感了。而央视节目把话筒递到现实生活中不同个体的嘴边,询问他们是否幸福、是否还有遗憾,正是新闻反映民生的一个良好开端。虽然有时有些笑点或者存在尴尬,但是节目尽可能不加裁剪地贴近和反映现实,敢于直接展示百姓并不尽如人意的日常生活,这更是难能可贵的。在我们因被访者艰难的生活状态而心生同情或者因为某种“无厘头”的回复而会心一笑时,你是否感到如今个体的感受和权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重视?
今天,人们更加重视个体命运,重视个体尊严,重视个体感受。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个体对于国家而言不过是“蝼蚁”,可见要让中国人有尊严地活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把视角更多地投向普通人、投向个体,似乎也是这个国家未来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对于中国这个苦难的国度来说,国家之幸不再是空洞的“人民生活都很幸福”,而是具体到每个人,你有你的幸福,他有他的不幸。珍重个体的“幸福”与“不幸”,珍重个体的尊严与权利,这才是我们未来前行的方向。
欣喜的是,我们正在路上。
齐河园区/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