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对中国来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战略机遇时期。面对这一总的形势,中国物流业将进一步显现“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基本特点,发展、调整、变革成为贯穿整个“十二五”的一条红线。
由于影响“十二五”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所以呈现多个发展趋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物流业增速以平稳发展为特征
1979-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9%,1991-2010为10.5%,我们先来看“十一五”的一张表
|
GDP增速(%) |
物流总额增速(%) |
物流增加值增速(%) |
货运总量增速(%) |
物流总费用增速(%) |
2005 |
11.3 |
25.6 |
13.9 |
6.7 |
12.9 |
2006 |
12.7 |
23.7 |
15.1 |
8.9 |
13.5 |
2007 |
14.2 |
26.2 |
22.5 |
10.7 |
18.2 |
2008 |
9.6 |
19.6 |
20.1 |
9.3 |
16.2 |
2009 |
9.2 |
7.4 |
7.3 |
7.8 |
7.2 |
2010 |
10.4 |
15 |
13.1 |
13.4 |
16.7 |
从这张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物流业主要指标增长速度的变化都与GDP增长速度的变化相一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针对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严峻形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确定GDP的增速为7%,目的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执行的结果,我认为应该在8%-10%之间小幅波动,不应该出现二位数。这一变化,必然使中国物流业的一些主要指标跟着变化,总体上仍处于大发展的长波中,但发展增速会有所趋缓、趋稳,将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物流业同样要转变发展方式,同样要调整结构,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主动出击,不要被动的去应付。
二、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将出现明显拐点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预言,一些国家,服务经济将超过工业经济,这一预言很快成为现实。2008年,服务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发达国家为72%,发展中国家为53%,世界平均为69%。2010年,中国为43%。“十二五”期间,提升服务业所占比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而这一调整必然给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所以我认为,“十二五”是中国物流业发展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服务经济要超过工业经济,我认为要花10年时间,到2020年才能真正完成,但“十二五”非常关键,我们不妨大胆预测一下:
|
2009年 |
2015年(预测) | |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
一产 |
10.3 |
8左右 |
二产 |
46.2(工业39.7) |
45左右(工业40左右) | |
三产 |
43.4 |
47左右 | |
就业比例(%) |
一产 |
38.1 |
36左右 |
二产 |
27.87 |
27左右 | |
三产 |
34.1 |
37左右 | |
三次产业贡献率(%) |
一产 |
4.5 |
5左右 |
二产 |
51.9(工业40.0) |
50左右(工业42左右) | |
三产 |
43 |
45左右 |
这一变化与物流业如何关联呢,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情况。美国从1980年至1999年的20年间,GDP从2.03万亿美元增加到9.30万亿美元,增长4.5倍,而社会物流总费用从4600亿美元增加到9210亿美元,只增长1倍。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16.5%急速下降到9.9%,这一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时间,美国的服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会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一定会,服务经济超过工业经济之时,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一定出现下降,但工业化完成后才会十分明显。服务经济超过工业经济完全是一种经济结构调整,是时代的进步,并不是降低工业经济的重要性,我认为,制造业将长期是中国经济的脊粱,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三、节能减排成为约束性指标
中国政府已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节能减排目标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据有关部门测算,物流业的油品消耗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不同运输方式能源消耗是不一样的,每吨公里卡车的能源消耗为1.41MT,铁路0.45MT,船舶0.55MT,飞机22MT。每吨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装载卡车、铁路、船舶、航空的比例是5:1:2:75。
节能减排将对物流业产生巨大影响:
1.加速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统筹发展,适度超前。要求综合运输体系做到“便捷、安全、经济、高效”,这将有利于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运输管理的大部制格局,我们希望在下届政府能够实现。
2.按节能减排要求,特别是中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大、大宗商品跨区域流动强的国家,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推进大宗货物重载化、高附加值货物快捷化和公铁、海铁联运,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加快货物周转速度。要大力开发内河航运,提升海运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话语权。要调整与优化公路运输,规范集装箱、厢式半挂车、特种车辆运输,加快公路运输枢纽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有效提升运输企业的规模与效率,减少空载率。
3.目前,中国货运汽车油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30%,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先进国家高20%,要进行技术攻关,大力开发节能减排运载工具。
DHL宣布,到2012年,包括转包服务在内,将公司递送的每件包裹,运输的每吨货物和公司不动产每平方米减少碳排放10%.总之,节能减排对绿色物流己形成倒逼机制,我们必须有所行动。
四、将形成物流新格局
在东部优先发展,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总格局下,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经济主功能区3+18+7的发展规划。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工业化、城镇化优化开发区,翼中南地区、哈长地区、江淮地区、成渝地区等18个工业化、城镇化重点开发区以及东北平原、长江流域等7个农业主产区。加上这几年国务院批准了几十个新经济开发区,从而形成了国家经济战略新的格局。新的产业集群、城市集群、区域集群,必将对物流的流品、流量、流向、流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物流的空间布局、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节点布局、物流企业、信息网络、行政管理等子系统都会发生变化。这对所有的物流企业都是一种机遇与挑战,是一种新的发展空间。如果做得好,物流可以先行,成为一种引导性力量。
五、产业物流实质性推进
在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以及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普遍共识。这使产业物流在“十二五”会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加快产业物流的外包,特别是制造业。推动制造业、流通业、农业、服务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推动第三方物流以及第四方物流的快速发展,特别是A级物流企业的发展,可以预测,到2015年A级物流企业将从1000增加到3000,成为中国物流业的骨干力量。
2.从企业分离出一个物流公司,逐步从企业物流走向物流企业,海尔家电物流、开滦煤碳物流、吉林石化物流、浙江物产生产资料物流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十二五”将加速发展。
3.产业物流使物流细分,向专业化发展,如八达的钢铁物流、大庆的能源物流、安吉的汽车物流、南方的家电物流、依厂的危险品物流、九洲通的药品物流、众品的冷链物流、安得的快速消费品物流等等。
这使全国物流企业区分为运输、仓储、货贷、快递等通用企业与为某些产业客户服务的专业企业,或区分为物流实体运作企业与平台运作企业,其运作模式形成差异化与多元化,我们必须作出调整。
六、消费拉动成为物流发展重要推手
中国在世界上是消费推动比较低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过多的依靠投资与出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情况更为严重,2001-2008年,投资的贡献率达到47.8%,而消费的贡献率下达到41.35%,这在世界上工业化时期的国家中也很少见。所以,“十二五”规划明确要大力提升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真正使中国变成一个内需主导型国家。我认为到2015年,消费的贡献率可以超过50%,接近60%。中国人均GDP将突破5000美元,进入5000美元至10000美元区间,根据商务部测算,中国的最终消费将达到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在这一背景下,对物流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1.电子商务井喷式发展。2010年,电子商务营销额5万亿,其中消费品的网购5200亿,到2015年,电子商务将达到12万亿,其中网购将超过2万亿。而目前,电子商务的一个最大瓶颈是物流的跟进速度太慢,不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2.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流通集中度有所提高。2010年,连锁经营额为2.2万亿,统一配送率为63.4%,按商务部规划,到2015年销售额达到12万亿,统一配送率达到70%。目前全国最大的连锁超市企业如苏宁、国美、百联、物美等都以自营物流为主,这对物流业的一个巨大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空间。
3.为了启动农村市场,国家在全速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到2015年,连锁化农家店行政村的覆盖率将从目前的65%提高到90%,配送率从60%提高到70%,农资的统一配送率达到80%以上。这必然推动农村商贸物流的发展,并且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4.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并大力减少农产品的损耗率,农产品、食品的冷链物流将有一个实质性的推进,到2015年,要完成全国冷链物流专项规划的目标难度的确很大,如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损耗率分别降到15%、8%、10%以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的投入将明显加大,也给了物流企业一个战略机遇。
5.城市配送、城际配送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将提到议事日程,“十二五”有望得到较快的发展。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级架构在一些大中城市初步形成。
七、物联网使物流智能化
比尔•盖茨讲过,“错过了互联网,你错过的不仅是一次机会,而是整个一个时代”,“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一个企业强大到不能被竞争,也没有一个品牌弱小到不能去竞争。”物流业的生命力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装备技术与物流活动结合。在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中明确提出,“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也就是说,现代物流业的核心之一是信息技术,包括EDI、GPS、RFID和物联网。RFID的应用,使美国军队后勤保障系统平均补给时间从33天降低到11天,使沃尔玛一直处于全球零售业的领先地位。物联网的应用,使迪拜城市配送车辆减少53%,物流配送时间节约12%,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9%。物联网对物流来讲是一场巨大的革命,是物流与大象共舞,中国的物流业,从条形码开始到物联网,许多信息化技术都在应用,但体制性约束、标准的缺失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这使物流的智能化还有许多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物联网技术已对中国物流业产业巨大影响,物流企业一定要有前瞻性,一定要有一种吃螃蟹的胆识,去占领居高点。
八、政府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
中国是政府推动最大的国家之一,《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把物流业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出台的专项规划、政策措施,给物流业发展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但这是从总体讲的,在实际的运作中,《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许多任务并没有落实,有关政策并没有出台,物流企业发展的环境并没有有效改善,为了尽快改变这一情况,6月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共九条。涉及到了税收、土地、城市配送、管理体制、物流园区、物流企业、投融资、农产品物流等,再一次表明了国务院对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一文件的贯彻,关键在落实。今年4月开始,我参加了全国政协对流通业、物流业的调查,大家呼声最高的是税赋过重。在“十二五”期间,对物流企业来讲可能最大的变化是税制改革,物流企业将与服务业一起,营业税统一改为增值税,这将是八十年代税制改革以来又一次大的变革,但如何运作问题很多,只能逐步推进。
除税制改革外,物流业管理体制的完善,粮食、冷链、物流园区、商贸物流、应急物流等专项规划的出台与推进,标准化、信息化的强化,以及物流人才队伍的成长,都对“十二五”物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九、金融资本进军物流业
没有商流便没有物流,商流是物流的前题,但商流与物流都必须有资金流、信息流的支撑。在物流业的调整时期,金融资本的进入对13万个物流企业的重新洗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物流企业将进入整合期。目前物流业的集中度很低,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2009年中国前50名排序物流企业主营业务为4506亿人民币,而德国邮政与美国邮政年业务收入均超过700亿美元。中国物流企业的并购、重组、上市势在必行。而这些都离不开金融资本,到2015年,会产生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集团。
2.动态与静态的仓单质押以及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出现有利于增强资本的流动性,有利于大的物流企业形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运作,有利于物流企业与产业的融合。
根据2010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统计,物流企业在过去与未来的三年中实现的重大融资方式有如下变化。
|
长期银行贷款 |
民间借贷 |
银团贷款 |
上市 |
引入私幕股权/风险投资 |
过去的三年 |
60% |
52.7% |
16.4% |
10.9% |
5.5% |
未来的三年 |
65% |
36.7% |
28.3% |
30% |
10% |
这些充分说明金融资本已深深进入物流业,并对物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十、供应链管理成为发展方向
实施全球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供应链管理早已成为一个国家与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把全球供应链列为把世界夷为平地的第七大力量,并列举了沃尔玛、戴尔电脑的例子,我们经常提到的香港利丰集团,实际它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在国资委下属企业中,真正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不到30%,在中国要找出一些供应链管理成功的企业也非常困难。但供应链管理,指引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指引着中国物流业的变革与发展,2010年我曾论述过物流企业的蓝海战略,其核心是产业链、服务链、价值链、信息链的沿伸,物流企业必然在不同的链条中生存,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物流企业的最高境界,是自己当链主,就像浙江物产、广东嘉诚等企业那样,把上下游连接起来,一体化运作。中国不能满足于当制造业中心,因为在一个产业链中,生产是产业的末端,根据“微笑曲线”理论,我们要尽力去掌控资源、研发、物流,金融和市场。为了推进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进程,由吴敬琏、冯国经、樊钢、魏杰任学术顾问,由我出任主编,编辑了《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2011),已于5月底由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每年出一本,它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必将成为中国供应链管理的有力推动者,必将成为中外供应链管理交流的广阔平台,我希望得到经济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