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发30年,经过全体中国人的努力,国内的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面貌,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开放度都有很大的改观,世界各国也高度关注中国的崛起。国家发布的1978年和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直观反映出中国三十年发展的速度,1978年中国GDP为3,645.2亿元,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亿元,增长了82.4倍,扣除物价因素,增长近二十倍。可想而知中国的物流总量也伴随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港口货物吞吐总量和集装箱吞吐总量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就是有力的证明。
从原始社会物物交换开始了最早物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文化的不断发展、工具和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物流也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物流的最基本形式仓储和运输没有改变,但物流的方式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回顾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传统仓储业是如何转型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演变,是如何支持中国的快速发展,仓储业还存在的问题以及仓储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1978年,中国迈出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步伐,当时的社会,经过十年动乱,中国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市场物质极度匮乏,人们的衣食住行,几乎一切都需凭票供应,严重的供不应求,仓储业的仓库中商品周转“快”,经常是“零”库存,仓库管理简单,库存账本、库位卡、一个算盘,所有仓库信息都在本上和卡上。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步显现,1990年中央决定加大改革力度,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邓小平南巡,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把中国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
为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大投入,彻底改变了路不通、电不足、通讯慢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改善软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给外来投资者提供众多的优惠政策,筑巢引凤,使许多外资进入了南方经济特区,东部沿海的各工业园区和新区,同时国内的大中型企业也在转型,在变革中求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促动下民营企业也得到快速成长和发展,这些有生命力的企业在开放中不断吸收发达国家企业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营销策略,在变革中壮大自己。
中外合资或独资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包括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在国外,制造企业、分销商、零售商都把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目的是整合物流供应链,使供应链通过现代物流协同上下游的供应、生产和销售,利用社会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给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外资企业把这些模式和理念也带进了中国,在实际的物流业务的合作中,逐步影响和改变中国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仓储为主的物流企业,直面外来客户,接收新理念,实行新的变革。智者先行,一些有一定实力的国营仓储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经济需求和谋求新的发展,改革转制成新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也有一些私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诞生。
外资企业的需求和理念推动了中国仓储物流业的转型和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但由于中国物流业总体的水平和赢利能力偏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相对其他业态的发展相对滞后。2001年3月1日,国务院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意见》还指出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并强调加强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市场运作,中国现代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对物流信息化的认知和推广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2008年,中国有39%的物流企业使用了各种物流软件,实现了物流管理信息化,其中包括仓储、运输、报关、货运代理、集装箱堆场等多种物流服务。显然物流信息化的普及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在中国传统物流业的入门的门槛较低,规模大小、管理水平、物流设施差异很大,特别是运输企业小而杂的多,现代仓储企业,是重资产运作,对货主来说往往使其物流供应链中的一个或多个重要的物资集、散节点,货主对其物资的储存、保管、包装、加工、配送、运输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有规模的现代仓储企业基本都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相对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