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发布:盖世集团 来源:中物联网 时间:2011/11/21 8:55:32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新时期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事关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事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我省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思想认识上、空间布局上、发展重点上、工作措施上有新的突破。
在思想认识上突破,进一步强化“六种意识”
进一步强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我省目前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现有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偏重的工业结构,支撑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料的高投入、高消耗,而我省恰恰是一个缺煤、少油、乏气的省份,生产要素的制约日益突显,要改变经济不合理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进一步强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特点,是一个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产业。虽然我省资源总量相比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较低,特别是淡水、土地、矿产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处于紧缺状态,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国民经济瓶颈的制约,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
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越发达,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越明显,制造业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商务成本就越低,市场竞争力就越强。
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就业的迫切需要。服务业具有门类多、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在三个产业中,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最高(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有较强的“带动劳动就业”和“拉动地方税收”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5%,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1/3左右,是“三分天下”。
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我省服务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制造业相比,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迫切需要。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此基础上,我省明确提出了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目标。要构建这一“重要战略支点”,立足实际就是要发挥“两通优势”(交通优势与流通优势),切实让时间缩短、让空间拉近、让流动加速,而这一些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实现。
在空间布局上突破,重点建设“六大区域”
“两圈一带”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制定的、旨在促进我省振兴崛起的发展战略,服务业发展应围绕实施“两圈一带”战略,重点规划建设“六大区域”,即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三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实现全省现代服务业有重点地、协调地发展。
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突破性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武汉集聚。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
建设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和“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为支撑,建设承接武汉核心区、辐射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建设三条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水泥、新型建筑材料、林特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打造冶金建材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打造武襄十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化工、纺织服装及无纺布、电力及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建设武荆宜化工纺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在发展重点上突破,做强“六大产业”
充分利用湖北制造业加速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适应当前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突出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现代商务、旅游、文化等六大重点领域。
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九州通衢”的优势,合理布局全省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步伐,强化生产物流,延伸流通物流,推进第三方综合物流发展,积极构建以武汉为中心,宜昌、襄阳为支点,荆州、黄石等为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口岸物流、行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
金融服务业。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合理规划“两圈一带”金融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票据市场、资金清算、金融信息一体化、产股权市场一体化进程,构建与京沪金融中心对接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科技信息服务业。依托软件、信息传输和数字内容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实现网络、业务和信息的共享,积极推进“三网”融合、3G应用、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等,培育和壮大一批核心骨干软件企业,推广应用软件及服务模式应用聚合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努力将“湖北制造”转变为“湖北创造”。
商务服务业。重点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按照专业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等传统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咨询评估、会展、产权交易、司法中介等新兴商务服务业。
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以武汉为龙头,加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对接与合作,加快形成以“一江两山”为核心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品牌。
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全省科教文化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大力推动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加快组建全省一网、模数转换、双向互动、统一运营的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支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广电总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省内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在工作措施上突破,实施“六大工程”
改革工程,积极开展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在推动武汉市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就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问题、产业集聚问题、发展环境问题、政策瓶颈问题等进行探索,创造和积累经验。
集聚工程,加快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服务业示范园区,发挥产业聚集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有效途径。经省政府同意,我省已创建了23个服务业示范园区,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人才工程,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政策,健全人才使用机制,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到湖北服务业发展的事业中去。
环境工程,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大协调督办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省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会议,及时通报服务业发展情况,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加大财政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实行多元化投资。
品牌工程,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支持服务业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把培育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要战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业品牌。
统计工程,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健全服务业统计机构,完善服务业统计网络。建立服务业考核体系,定期公布分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等主要指标。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会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掌握与准确了解服务业发展动态。(
在思想认识上突破,进一步强化“六种意识”
进一步强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我省目前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现有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偏重的工业结构,支撑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料的高投入、高消耗,而我省恰恰是一个缺煤、少油、乏气的省份,生产要素的制约日益突显,要改变经济不合理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进一步强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特点,是一个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产业。虽然我省资源总量相比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较低,特别是淡水、土地、矿产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处于紧缺状态,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国民经济瓶颈的制约,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
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越发达,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越明显,制造业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商务成本就越低,市场竞争力就越强。
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就业的迫切需要。服务业具有门类多、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在三个产业中,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最高(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有较强的“带动劳动就业”和“拉动地方税收”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5%,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1/3左右,是“三分天下”。
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我省服务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制造业相比,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迫切需要。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此基础上,我省明确提出了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目标。要构建这一“重要战略支点”,立足实际就是要发挥“两通优势”(交通优势与流通优势),切实让时间缩短、让空间拉近、让流动加速,而这一些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实现。
在空间布局上突破,重点建设“六大区域”
“两圈一带”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制定的、旨在促进我省振兴崛起的发展战略,服务业发展应围绕实施“两圈一带”战略,重点规划建设“六大区域”,即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三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实现全省现代服务业有重点地、协调地发展。
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突破性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武汉集聚。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
建设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和“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为支撑,建设承接武汉核心区、辐射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建设三条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水泥、新型建筑材料、林特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打造冶金建材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打造武襄十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化工、纺织服装及无纺布、电力及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建设武荆宜化工纺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在发展重点上突破,做强“六大产业”
充分利用湖北制造业加速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适应当前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突出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现代商务、旅游、文化等六大重点领域。
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九州通衢”的优势,合理布局全省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步伐,强化生产物流,延伸流通物流,推进第三方综合物流发展,积极构建以武汉为中心,宜昌、襄阳为支点,荆州、黄石等为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口岸物流、行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
金融服务业。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合理规划“两圈一带”金融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票据市场、资金清算、金融信息一体化、产股权市场一体化进程,构建与京沪金融中心对接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科技信息服务业。依托软件、信息传输和数字内容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实现网络、业务和信息的共享,积极推进“三网”融合、3G应用、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等,培育和壮大一批核心骨干软件企业,推广应用软件及服务模式应用聚合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努力将“湖北制造”转变为“湖北创造”。
商务服务业。重点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按照专业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等传统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咨询评估、会展、产权交易、司法中介等新兴商务服务业。
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以武汉为龙头,加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对接与合作,加快形成以“一江两山”为核心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品牌。
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全省科教文化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大力推动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加快组建全省一网、模数转换、双向互动、统一运营的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支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广电总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省内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在工作措施上突破,实施“六大工程”
改革工程,积极开展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在推动武汉市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就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问题、产业集聚问题、发展环境问题、政策瓶颈问题等进行探索,创造和积累经验。
集聚工程,加快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服务业示范园区,发挥产业聚集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有效途径。经省政府同意,我省已创建了23个服务业示范园区,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人才工程,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政策,健全人才使用机制,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到湖北服务业发展的事业中去。
环境工程,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大协调督办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省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会议,及时通报服务业发展情况,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加大财政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实行多元化投资。
品牌工程,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支持服务业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把培育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要战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业品牌。
统计工程,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健全服务业统计机构,完善服务业统计网络。建立服务业考核体系,定期公布分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等主要指标。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会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掌握与准确了解服务业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