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城市的钥匙,历史的索引,时代的影子。拿着钥匙,对照索引,走进这座城市,你会对它的历史渊源、时代变迁、民俗风情、风格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李振声
假期我哪里也没去,围着济南的大街小巷刨根问底地探访老地名,还真淘到了不少宝贝,搜集到许多不曾熟悉的别样故事。探访中我发现,济南的地名含蓄耐读,不落俗套,很有艺术品味,也很为济南添光增色。
济南素有泉城之美誉,许多富有特色的地名都与泉水有关。比如黑虎泉路、曲水亭街、王府池子街、西熨斗隅街、芙蓉街、珍池街、临湖街、汇波巷、涌泉胡同等,使人一听到名字就想到泉水,置身其中有种亲吻泉水的感觉。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街巷被合并拓宽重新命名,这些新地名更是与泉水结缘。比如泉城路,明朝称济南府大街,清朝改为院西街或西门里大街,1965年人民政府将周围的5条街合并统称泉城路,以后又将院东大街、府西大街、府东大街,以及南北向的郑家胡同、金牛丝巷、北斗巷等6条街巷合并到新命名的泉城路上,使泉城路成为济南的金牌标志路。
济南主要街道的名字很有趣,大都以地球的经纬相称,但却与地球的经纬方向相反。这在全国独一无二,是一种很独特的创意。求证它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出自韩复榘的手笔,说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时故意将经纬方向倒置,为的是表明他想扭转乾坤、让地球倒转的权威与野心。这种说法显然不可信,因为韩复榘在济南任职的时间比地名存在的时间要晚得多,而下面这种说法比较准确。
1904年胶济铁路建成通车后,清政府把西关外一块长五里、宽三里的地方划出来作为济南的商埠区,当时济南纺织业较为兴盛,按照古时织物“长者为经、短者为纬”的习惯,当局就把商埠区内东西方向的道路命名为“经”,南北方向的道路命名为“纬”,意在鼓励济南的经贸发展。初建商埠时济南的经纬路加到一起只有四五条,到1921年增加到17条,如今经纬路越来越多、越宽、越长,仅一条经十路就有120米之宽,90公里之长,成了贯通市区的通衢大道和展示济南风貌的景观轴线。经纬路几多变迁,见证了济南的开埠和发展。
开埠带动了商业繁荣,于是一条条专业商街应运而生,比如剪子巷、篦子巷、制锦市、筐市街、花店街、菜市场街、铜元衣市街等都属于这种情况。这些商业街不仅名字带有浓郁的行业色彩,而且以前店后坊、批零兼顾的特殊经营方式推动着济南商业的发展。就拿剪子巷来说吧,当时山西、河北、北京以及本省的铁匠们纷纷来到这里,一条狭长的剪子巷竟布满了几十家铁匠铺。产品除了闻名遐迩的剪子,其他锅、铲、刀、勺、锄、镰、锨、镢样样不缺,巷子里叫卖声此起彼伏,打铁声叮当作响,生意比炉火还红火。
济南有的老地名充满文化气息,具有较深的文化渊源。省府前街南面有一条榜棚街,是用来张榜公布考生乡试成绩的地方。史料记载,明清两朝山东的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举行,九月发榜。发榜那天,榜棚街周围万头攒动,人声鼎沸,上榜者欢呼雀跃,失意者黯然神伤,小小榜棚街,成了明清几百年间无数考生喜怒悲欢的见证者。
济南是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以当朝行政管理机构命名的街巷也不在少数,典型的有布政司街、按察司街、北察院街、贡院墙根街、西辕门街、县东巷、县西巷、县后巷、高都司巷、旧军门巷等。
还有一些街巷是以姓氏、家族、寺庙、名山等命名的,比如罗家胡同、苗家巷、太平寺街、将军庙街、双忠寺街、舜耕路、万寿路等。还有些街巷甚至以自身的形状命名,比如宽胡同、窄胡同、半边胡同、东镰把胡同、西镰把胡同、车轱辘把子街等。这些名字风趣幽默,朴实直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古老而又清新的感觉。
济南有些老地名由于口头流传了多年演变成了它的谐音,或者有的名字人们嫌其不雅故意将其美化,但聪明的济南人却能附上一段故事混充典故,让它变为趣谈逗你开心一笑。省府周围有条小巷原来叫鞭子巷,因为这里过去经营鞭子、缰绳、马鞍等皮革制品的手工作坊特别多,但叫着叫着不知怎么就叫成了鞭指巷。随着字音的改变,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则故事:
说有一年乾隆出行路过济南,见一条小巷甚是繁华,便拿马鞭指着小巷问此巷何名?随行的罗锅刘墉觉得鞭子巷这名太俗,灵机一动回答皇上:“既是万岁御鞭所指,这巷自然为鞭指巷。”
济南美,美在山、美在水、美在古城、美在地名。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发展,山更青,水更碧,新城更好看了,但却有许多古老的街巷连同它们的名字都不见了,这给我的探访留下了太多遗憾。我在想,城市发展扩容与对这些老街老巷老地名的保护一定是对立的?难道我们就没有智慧让它们共生共存于同一片蓝天下吗?即使有的街道和老地名没了,依附在它们身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决不能失传。好好珍惜吧,没了它们,济南的美丽怎么能不留下缺憾?我们的子孙怎么去认识一个完整的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