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长,济南名人多(四)
发布:盖世集团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2/3/31 16:02:59
在公元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我国词苑诗林中出现了一朵光彩耀人的奇葩,她就是杰出的女文学家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占有十分令人瞩目的地位。她卓著的文学成就,特别是她的风格独特的词作,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增添了一颗夺目的明珠。
李清照,宋代人,自号易安居士,原籍章丘县明水镇,对这位杰出的女文学家,解放以来,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了《李清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王延梯的《淑玉集注》。齐鲁出版社出版有黄墨谷的《重辑李清照集》。自五十年代以来,报刊发表研究李清照的文章已有百余篇。对这位杰出的女文学家,广大人民群众也表示了尊敬和怀念,济南市人民政府特在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边建立了李清照纪念堂,济南人民为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出现过这么优秀的文学家而骄傲。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文化修养的仕宦家庭里,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很有才气也很有学问的作家和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他对文学、经学、史学都很有研究,一生中著作很多,著名的有《礼记说》《洛阳名园记》等。由于他文学上的成就,而被列为“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的母亲是北宋汉国公王准的孙女,也善于作文章,可惜作品没有流传下来。资质聪慧的李清照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自幼受到良好的熏陶,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她不仅有条件大量读书,而且有父母耳提面命的教诲,以及父辈诸友的指导栽培,为她后来能成为杰出文学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李清照少女时代便显露出令人瞩目的文学才华。与李清照同时代的王灼在他的《碧鸡漫志》中称李清照“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李清照十七岁时作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便充分显示了她的少年才华,后人称“二诗奇气横溢”,并以“驼峰”、“麟脯”誉之。(见明•陈宏绪《寒夜录》)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夫,山东诸城人,是一个好学上进,有一定志向和事业心的知识分子,他十分爱好收集和研究古器、古籍、碑刻、字画等,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李清照协助丈夫编纂巨著《金石录》,于公元一一一七年基本完成了长达三十余卷的《金石录》初稿。
公元一一二五年,以金太宗为首的女真族贵族阶级对宋朝发动了疯狂的掠夺战争,封建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遭到了野蛮的蹂躏和严重的破坏。一一二六年十二月,金兵攻破宋都汴京,在大肆勒索,搜刮之后,于翌年四月掳徽、钦二帝北去。这就是史书上所称“靖康之难”。
公元一一二九年夏,李清照与丈夫在移家赣水的途中,赵明诚接到被调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事的圣旨,赵于赴职途中,不幸病倒了。八月十八日,竟在建康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九岁。李清照因丈夫早逝而悲痛欲绝,她为丈夫作了一篇充满极度悲哀和无限深情的祭文。安葬了丈夫之后,因不堪忍受如此巨大的精神创伤,李清照大病了一场,直至仅有一息尚存。
李清照病体未愈,无情的打击又接踵而至。先是一个受高宗所宠幸的医生王继先,要强行“购买”赵明诚和李清照带到江南的古器文物。此事通过别人调解刚刚结束,又传来“玉壶颁金”的谣言,使李清照一度处在了很危险的境地。事情起因在赵明诚病重于建康之时,有一个叫张飞卿的人,携一只“玉壶”来拜访他,经赵明诚鉴定该壶是珉而不是玉,张便将原物带去了。赵明诚刚去世,便有人造谣说赵明诚将玉壶赠金人了,亦即所谓“玉壶颁金”。将贵重物品赠送金人,是犯有通敌之罪的,李清照闻此言十分惊慌,她既不宜主动地去公开申辩,又不能听之任之由其泛滥,只好将所存古器文物集中起来,准备将它们投献给流浪在外的南宋朝廷,以表明心迹。当时正值金兵大规模南犯,高宗赵构落荒而逃。李清照既要避难,又要靠拢朝廷,于是只有追随高宗南下,经杭州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再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因皇帝早已乘船入海,清照只好把古器文物寄存在剡州(今浙江嵊县),辗转至黄岩雇船入海,最后总算在章安镇追上了皇帝的楼船。因背后金兵穷追不舍,提心吊胆的李清照不得不日夜赶路,赶到黄岩入海时,仓皇间连衣被都被丢弃了。逃难生活,对精神上连遭打击的李清照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磨难。
一一二九年十一月,李清照寄存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赵明诚妹夫处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刻和其他文物等,因金兵攻陷洪州而全部散为云烟。寄存在剡州的古器等,也为叛军取去近半,余下的后来被李清照带到越州,不料夜间又为贼人穴壁盗去五箱。李清照十分悲恸,对幸存有限文物她“爱惜如护头目”,更加珍重了。
公元一一三四年十月,金兵和伪齐兵又渡淮南犯,江浙大为骚动,李清照只好乘船沿富春江至金华避乱,直到第二年五月才返回临安(今杭州)。此后,由于形势趋于稳定,江南一角取得了一个稍长时期的安定局面,李清照才在临安定居下来,时年已五十二岁了。
在经历过文物毁弃、丈夫病殁、谣言中伤等沉重打击之后,她精神上的创伤已难以弥合了,更加上国破家亡之恨,流离飘零之苦,她所有的只是不堪回首的辛酸和堆积如山的忧愁,以及由此酿成的极度悲愤。在无限的哀愁和难堪的冷清中,这位杰出的女文学家与世长辞了。逝年也只是约在公元一一五一年至一一五五年(六十八岁至七十三岁)之间,文字也没能记下确切的年岁。
黄河母亲孕育的词坛女英李清照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她可贵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发展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将永远为人们所赞扬。
李清照,宋代人,自号易安居士,原籍章丘县明水镇,对这位杰出的女文学家,解放以来,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了《李清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王延梯的《淑玉集注》。齐鲁出版社出版有黄墨谷的《重辑李清照集》。自五十年代以来,报刊发表研究李清照的文章已有百余篇。对这位杰出的女文学家,广大人民群众也表示了尊敬和怀念,济南市人民政府特在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边建立了李清照纪念堂,济南人民为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出现过这么优秀的文学家而骄傲。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文化修养的仕宦家庭里,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很有才气也很有学问的作家和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他对文学、经学、史学都很有研究,一生中著作很多,著名的有《礼记说》《洛阳名园记》等。由于他文学上的成就,而被列为“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的母亲是北宋汉国公王准的孙女,也善于作文章,可惜作品没有流传下来。资质聪慧的李清照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自幼受到良好的熏陶,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她不仅有条件大量读书,而且有父母耳提面命的教诲,以及父辈诸友的指导栽培,为她后来能成为杰出文学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李清照少女时代便显露出令人瞩目的文学才华。与李清照同时代的王灼在他的《碧鸡漫志》中称李清照“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李清照十七岁时作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便充分显示了她的少年才华,后人称“二诗奇气横溢”,并以“驼峰”、“麟脯”誉之。(见明•陈宏绪《寒夜录》)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夫,山东诸城人,是一个好学上进,有一定志向和事业心的知识分子,他十分爱好收集和研究古器、古籍、碑刻、字画等,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李清照协助丈夫编纂巨著《金石录》,于公元一一一七年基本完成了长达三十余卷的《金石录》初稿。
公元一一二五年,以金太宗为首的女真族贵族阶级对宋朝发动了疯狂的掠夺战争,封建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遭到了野蛮的蹂躏和严重的破坏。一一二六年十二月,金兵攻破宋都汴京,在大肆勒索,搜刮之后,于翌年四月掳徽、钦二帝北去。这就是史书上所称“靖康之难”。
公元一一二九年夏,李清照与丈夫在移家赣水的途中,赵明诚接到被调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事的圣旨,赵于赴职途中,不幸病倒了。八月十八日,竟在建康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九岁。李清照因丈夫早逝而悲痛欲绝,她为丈夫作了一篇充满极度悲哀和无限深情的祭文。安葬了丈夫之后,因不堪忍受如此巨大的精神创伤,李清照大病了一场,直至仅有一息尚存。
李清照病体未愈,无情的打击又接踵而至。先是一个受高宗所宠幸的医生王继先,要强行“购买”赵明诚和李清照带到江南的古器文物。此事通过别人调解刚刚结束,又传来“玉壶颁金”的谣言,使李清照一度处在了很危险的境地。事情起因在赵明诚病重于建康之时,有一个叫张飞卿的人,携一只“玉壶”来拜访他,经赵明诚鉴定该壶是珉而不是玉,张便将原物带去了。赵明诚刚去世,便有人造谣说赵明诚将玉壶赠金人了,亦即所谓“玉壶颁金”。将贵重物品赠送金人,是犯有通敌之罪的,李清照闻此言十分惊慌,她既不宜主动地去公开申辩,又不能听之任之由其泛滥,只好将所存古器文物集中起来,准备将它们投献给流浪在外的南宋朝廷,以表明心迹。当时正值金兵大规模南犯,高宗赵构落荒而逃。李清照既要避难,又要靠拢朝廷,于是只有追随高宗南下,经杭州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再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因皇帝早已乘船入海,清照只好把古器文物寄存在剡州(今浙江嵊县),辗转至黄岩雇船入海,最后总算在章安镇追上了皇帝的楼船。因背后金兵穷追不舍,提心吊胆的李清照不得不日夜赶路,赶到黄岩入海时,仓皇间连衣被都被丢弃了。逃难生活,对精神上连遭打击的李清照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磨难。
一一二九年十一月,李清照寄存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赵明诚妹夫处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刻和其他文物等,因金兵攻陷洪州而全部散为云烟。寄存在剡州的古器等,也为叛军取去近半,余下的后来被李清照带到越州,不料夜间又为贼人穴壁盗去五箱。李清照十分悲恸,对幸存有限文物她“爱惜如护头目”,更加珍重了。
公元一一三四年十月,金兵和伪齐兵又渡淮南犯,江浙大为骚动,李清照只好乘船沿富春江至金华避乱,直到第二年五月才返回临安(今杭州)。此后,由于形势趋于稳定,江南一角取得了一个稍长时期的安定局面,李清照才在临安定居下来,时年已五十二岁了。
在经历过文物毁弃、丈夫病殁、谣言中伤等沉重打击之后,她精神上的创伤已难以弥合了,更加上国破家亡之恨,流离飘零之苦,她所有的只是不堪回首的辛酸和堆积如山的忧愁,以及由此酿成的极度悲愤。在无限的哀愁和难堪的冷清中,这位杰出的女文学家与世长辞了。逝年也只是约在公元一一五一年至一一五五年(六十八岁至七十三岁)之间,文字也没能记下确切的年岁。
黄河母亲孕育的词坛女英李清照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她可贵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发展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将永远为人们所赞扬。